2019年全国植保植检工作要点
  2019-04-02 13:56:26  
发布日期:2019-03-15 信息来源: 点击量:116


2019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加重发生态势,防病虫保丰收的任务十分繁重。植保植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实施绿色植保策略,突出重点地区、主要作物和重大病虫疫情,强化监测预警、检疫监管、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实现“虫口夺粮”保丰收和农药减量增效,促进农业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防控目标:力争使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重大病虫害达标区域防治处置率在90%以上,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扩散蔓延。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病虫害统防统治达到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确保农药利用率持续提高和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一、加强重大病虫防控,确保减灾夺丰收
针对今年的重大病虫害发生态势和防治目标任务,组织实施“防病治虫夺丰收”行动,突出主要作物、重点区域、重大病虫,狠抓关键措施落实,努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一)强化病虫监测预警。在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主产区及重要农产品优势区,完善监测网点布局,增加监测力量,加强蝗虫、小麦赤霉病、水稻“两迁”害虫、二化螟、粘虫、马铃薯晚疫病等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重大病虫的监测预报,开展农田鼠害和杂草监测调查。密切关注西南、华南草地贪夜蛾和黄淮海地区大豆点蜂缘蝽等新发害虫的发生发展动态。及时会商分析病情虫情,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手机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确保中长期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
(二)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充分利用病虫害防治资金,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扶持发展规范化的病虫专业防治组织,着力打造一批装备精良、管理规范、技术先进、诚信度高的专业防治队伍。创新服务模式,加快推进新型机械、高效低风险药剂和精准施药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病虫防治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小麦、水稻、玉米病虫害重发区开展“统防统治百县”创建活动,引领带动全国三大主粮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强对统防统治组织的指导与管理,通过新型农民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培训一批持证上岗从业人员。依托行业协会探索建立统防统治评价机制,认定一批星级服务组织,促进统防统治提档升级。
(三)及时开展应急防控。紧盯蝗虫、草地螟等突发病虫灾害,完善应急防治预案,落实应急防治资金,提早准备防控物资。加强应急防治队伍建设,在环渤海湾、西北等灾害频发地区,建立一批“招之即来、来者能战”的应急防治专业队伍。适时开展应急演练、技术培训和防控指导,提升应急处置能力。针对草地贪夜蛾、大豆点蜂缘蝽等新发病虫,开展试验研究,制定防控技术方案,及时开展防控。强化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完善应急防控指挥调度机制,落实病虫灾情报告制度,确保突发病虫不大面积成灾。
二、加强植物检疫监管,防范疫情传播风险
(一)开展检疫执法检查。针对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和水果、蔬菜重点作物种子种苗基地,在全国组织开展植物检疫专项执法检查活动,重点对海南南繁基地、甘肃玉米制种基地和其他重点繁育基地,开展区域自查和全国联合检查,严密监测种子种苗基地疫情发生动态,查处违规调运、销售种子种苗行为。推进种子种苗基地和繁育单位数据库建设,加强农业检疫、林业检疫、进出境检疫和种子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从源头上防范疫情传播风险。
(二)加强重大疫情防控。优化疫情监测网点布局,重点加强柑橘黄龙病、苹果蠹蛾、稻水象甲、马铃薯甲虫、红火蚁等重大疫情调查监测,严格疫情报告和通报制度。加强江西、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四川、黑龙江、新疆等8个重点省(区)疫情阻截防控,密切关注宁夏、甘肃、贵州等省新发疫情发生态势,强化调运检疫和疫情处置。加大海南南繁基地、全球植物种子引进中转基地的检疫监控力度。继续开展西北东北、黄淮海、西南华南三个区域协作组的检疫协作联防,严防重大疫情传播风险。
(三)优化检疫审批服务。进一步明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植物检疫审批职责,按照中央“放管服”的要求,规范引种检疫审批、产地检疫、调运检疫流程和服务内容,强化网上申请、网上审批、电子证书发放、信息公开等服务,全面推行建立检疫证书二维码识别与信息追溯体系。完善疫情风险评估机制,推进全国农业植物检疫专家审定委员会换届,修订《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有害生物名单》,确保依法科学规范评审。
三、加强科学用药指导,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
(一)加大绿色防控示范引领。在150个重点县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的基础上,落实《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分年度完成3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建设。 2019年建立1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重点推广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理化诱控、蜜蜂授粉等化学农药替代和促增产技术。推行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充分利用“双减”重大专项成果,发挥植保科技创新联盟的优势,分区域、分作物开展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集成创新,打造一批绿色防控技术展示区,引领带动全国推广应用,力争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
(二)强化科学用药指导。按照农药使用量负增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逐步淘汰高毒农药,大力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强化抗药性监测与治理,提倡交替用药和轮换用药,优化施药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施药效率和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增效。加强农药科学安全使用指导与技术普及,编印一套安全用药宣传资料,在果菜茶重点产区开展安全用药指导员试点。联合有关行业协会、农资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科学选药、精准用药、安全防护技能和水平。加强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指导,率先在5个省10个县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试点,探索回收管理模式,推动面上工作。
(三)开展农药减量评价。组织专家开展农药利用率、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绿色防控覆盖率监测评价和统计分析。组织农户用药调查,开展农药使用量调查统计工作。将相关数据纳入全国植保专业统计内容,规范数据采集、统计和报送程序,确保农药减量相关数据科学测算、准确统计和客观评价。
四、加强支撑能力建设,提升植保工作服务水平
(一)加强队伍建设。贯彻“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全面推进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履行植保植检工作职责,加强植保植检体系建设,完善工作手段,提升履职能力。加强植物检疫员和基层测报防治队伍建设,确保病情虫情有人查、疫情有人管、防治有人指导。加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创新服务方式方法,提升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能力。针对疑难病虫监测防治、植物疫情风险管理、农药科学使用等领域,构建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指导,通过协同协作创新,推进重大病虫疫情科学治理。
(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植保工程项目实施,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利用相关项目资金,加快构建国家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控指挥调度系统。研究完善部、省、县三级病虫疫情监控网点建设布局,统筹设计、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推进启动全国农作物病虫疫情监测中心项目,完善省级病虫疫情信息调度指挥平台,在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作物优势产区,选择一批重点县,配备新型自动化、智能化测报工具,建设田间监测网点和信息化处理系统,努力实现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可视调度、网络指挥。
(三)完善法规制度。积极推动出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做好相关配套规章起草和《条例》宣贯准备。制定《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管理办法》,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机制。修订《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农业植物检疫报告与发布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系统谋划疫情监测调查、阻截防控、种子种苗检疫监管、疫情网上发布等重点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完善制度、严格监管。

植保所 路杨转发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0900351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