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杨桂华 |
|
|
|
|
2009-05-18 14:12:20 |
|
杨桂华,女,1956年生,吉林省德惠人。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
1980年毕业于吉林省农业学校植保专业,1986年毕业于吉林省农业大学农学系,1980年到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工作迄今。中国昆虫学会、吉林省植保学会会员,曾获吉林省首届昆虫学工作者青年科技奖和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及国家攻关研究项目、引进项目20余项。1980-1987年从事新农药封垛防治玉米螟研究、灭幼脲类防治农业及果树害虫研究,1988-1992年从事玉米花丝及雄穗抗螟性鉴定、大豆抗大豆食心虫的抗性机制研究、诱虫灯的研制及防治玉米螟技术研究。《应用明光高压汞灯防治玉米螟新技术》获1992年国家星火二等奖和1991年吉林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该项技术在东北和内蒙地区累计推广诱虫灯5万余套,累计防治面积约4000万亩,成为防螟的主要措施之一。《DDVP封垛防治玉米螟成虫研究》获1992年吉林省农业厅科技成果改进三等奖。1993-1997年主持完成国家攻关项目中的《引诱亚洲玉米螟成虫最佳有效光谱组成研究》,并参加吉林省玉米螟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技术研究,此项技术1997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研究首次明确了影响吉林省玉米螟发生程度的关键因子,建立了玉米螟发生量长期预测体系和产量损失预测体系,对原有的预测方法作了本质性的改进,显著提高了预测准确率。《亚洲玉米螟种群生态学及其应用》研究获1999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明光高压汞灯”产品获1994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998-2008年分别参加吉林省科技厅《大豆杂交种昆虫传粉技术》和《大豆杂交种研究及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农业部“948”《大豆杂交种开发的关键技术-传粉昆虫及传粉技术的引进》和《大豆杂交种选育及制种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计委《大豆质-核不育三系配套及杂交种优势利用研究》、 国家科技攻关子课题《大豆杂交种配套系应用技术开发》、 科技部“863” 计划《大豆杂交种优势利用与优质超高产品培育》专题及《优质超高产作物新品种培育-杂交大豆高效制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专题。在这些项目中,主要负责大豆杂交育种和大豆不育系的昆虫授粉技术研究。通过一系列研究全面解决了大豆杂交隔离授粉问题,授粉技术和授粉效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极大地加快了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程。《大豆杂交种培育及制种技术研究》和《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应用》分别获2005年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6年国家发明二等奖;《优质高产高效大豆新品种吉育60、63选育与推广》 获2006年吉林科技进步二等奖;“杂交豆一号” 和“杂交豆二号”分别获2003、2006年吉林省科技厅鉴定成果。2003-2008年主持农业部药检所横向委托 《新农药杀虫剂田间的药效评价》项目和农业部全国大田药效试验网《高毒农药替代试验示范》项目,通过田间生物测定,评价新农药的田间施用浓度、安全性及使用技术和筛选防治害虫效果好的低毒农药新品种。曾在《吉林农业科学》、《吉林农业大学报》及《玉米科学》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代表为:《玉米雄穗对亚洲玉米螟抗性的初步鉴定》、《亚洲玉米螟成虫对不同光波敏感性测定》、《诱虫灯防治玉米螟》、《北方切叶蜂研究初报》、和《传粉昆虫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
|
|
|
|
|
|
|
|
|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09003510号-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