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姜晶春 |
|
|
|
|
2009-05-10 14:12:20 |
|
姜晶春,女,吉林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1939年生,辽宁省开原市人。
1964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农学系植保专业,同年分配到吉林省农科院植保所主要从事玉米病害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和主持了玉米大斑病、园斑病、品种资源抗病虫性鉴定、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项研究。1985年晋升为副研究员。
姜晶春1965~1971年参加玉米螟、大豆食心虫大面积防治示范试验工作和全国新农药网点工作,1972~1982年负责农业部重点课题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中的“玉米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项目,明确不同类型的玉米标准抗病基因不同,在选配后代抗性是显性遗传,为玉米育种选配组合提供科学依据。此项研究中“玉米大斑病生理小种鉴定及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结果”1980年获吉林省农业厅技术改进二等奖(名列第二名);1976年负责进行了“玉米园斑病防治研究”,对667份品种资源及吉63后代品系进行抗病性鉴定。经田间药剂防治试验,选出Byleton,粉锈宁等农药防治玉米园斑病,按指定时间、剂量打药效果显著。“玉米园斑病生理小种品种资源抗病性鉴定及其防治”198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主持人)。“玉米品种资源对大斑病、小斑病、丝黑穗病的抗病性鉴定结果”于1985年获农牧渔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名),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负责人,主要完成人)。1983~1986年,参加国家“六五”重点攻关课题“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共鉴定兼抗性玉米材料1500份,从中选出高抗大斑病兼抗丝黑穗病,高抗小斑病兼抗大斑病的抗源材料18个,鉴定杂交种500份,选出兼抗杂交种11个,改变了当时推广的单抗性的杂交种为兼抗性。此项研究1986年获国家“三委一部”表彰。1986~1990年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为“玉米大斑病防治研究”子专题主持人之一。该项研究中“玉米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于1990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8~1992年主持“玉米茎腐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鉴定玉米材料2480份,选出抗病自交系999份,抗病杂交种466份。通过审定19份,五年推广面积131万公顷,挽回粮食损失2.355亿公斤,折合人民币1.036亿元,品种累计种植面积945万公顷,直接或间接增产粮食96。7亿公斤,折合人民币30亿元。此项研究于1994年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起主持“八五”国家重点攻关课题“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和玉米品种资源多抗性鉴定研究”项目,经三年试验,监测出在松辽平原春玉米区出现玉米大斑病新小种(二号小种),选出多抗杂交种8份,抗源自交系9份,为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材料。
姜晶春主笔在学术刊物和全国、全省性学术讨论会上发表的论文有:“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续报”、“玉米茎腐病病源和品种鉴定接种方法研究”、“玉米植株理化性状与茎腐病抗性关系研究”等5篇,译文1篇“Colletotrichum和Glomerel1a引起的苗期炭疽病”,与人合作发表的论文12篇。
|
|
|
|
|
|
|
|
|
|
|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09003510号-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