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病虫手册——玉米茎腐病 |
 |
 |
|
|
概 述:
玉米茎腐病,也叫茎基腐病,是指发生在玉米茎或茎基部腐烂,并导致全株迅速枯死症状的一类病害,现已查明它是由多种 真菌和细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引起的。
症状特点:
主要为害中部茎秆和叶鞘。玉米l0多片叶时,叶鞘上初现水渍状腐烂,病组织开始软化,散发出臭味。叶鞘上病斑不规则形,边缘浅红褐色,病健组织交界处水渍状尤为明显。湿度大时,病斑向上下迅速扩展,严重时植株常在发病后3—4天病部以上倒折,溢出黄褐色腐臭菌液。干燥条件下扩展缓慢,但病部也易折断,造成不能抽穗或结实。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西均有发生。近年四川受害较重。河南新乡也有发生严重的报导。
病 源:
Erwinia chrysanthemi pv.zeae (Sabet) Victoria,Arb01eda et Munoz异名E.carotovora f.sp.zeae Sabet称菊欧文氏菌玉米致病变种,属细菌。菌体杆状,两端钝圆,单生,偶成双链,革兰氏染色阴性,周生鞭毛6—8根,无芽孢,无英膜,大小0.85×1.6(um)。菌落圆形,低度突起,乳白色,稍透明。此外,有报道Pseudomonas zeae Hsi.et Fang.称玉蜀黍假单胞菌,也是该病病原。
传播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能在土壤中病残体上越冬,翌年从植株的气孔或伤口侵入。玉米60cm高时组织柔嫩易发病,害虫为害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此外害虫携带病菌同时起到传播和接种的作用,如玉米螟、棉铃虫等虫口数量大则发病重。高温高湿利于发病;均温30℃左右,相对湿度高于70%即可发病;均温34℃,相对湿度80%扩展迅速。地势低洼或排水不良,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施用氮肥过多,伤口多发病重。轮作,高畦栽培,排水良好及氮、磷、钾肥比例适当地块植株健壮,发病率低。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尽可能避免连作。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将病残株妥善处理,减少菌源。加强田间管理,采用高畦栽培,严禁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
(2)及时治虫防病 苗期开始注意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及时喷洒50%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
(3)田间发现病株后,及时拔除,携出田外沤肥或集中烧毁。
(4)必要时于发病初期剥开叶鞘,在病部涂刷石灰水。用熟石灰1kg,对水5—10kg涂刷有效。
(5)在玉米喇叭口期喷洒25%叶枯灵或20%叶枯净可湿性粉剂加60%瑞毒铜或瑞毒铝铜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有预防效果。
(6)发病后马上喷洒5%茵毒清水剂600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防效较好。 |
|
 |
|
|
|
|
|
 |
|
 |
 |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