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二化螟
    概 述:
  学名: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鳞翅目,螟蛾科。别名钻心虫。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寄主:水稻、玉米、甘蔗、粟、蚕豆、茭白、高粱、油菜、小麦、紫云英等。近年该虫为害仍然严重。
  为害特点:
  水稻分蘖期受害出现枯心苗和枯鞘;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称为枯梢期。幼虫蛀入稻茎后剑叶尖端变黄,严重的心叶枯黄而死,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稻秆易折断。别于大螟和三化螟为害造成的枯心苗。
  形态特征:
  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雌25~28毫米。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3个斑排成斜线。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二化螟幼虫为害禾本科植物,也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和各种杂草。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於稻株下部,夜间飞舞。大多在午夜以前交配。雌蛾交配後,间隔一日即开始产卵,产卵在晚8~9时最盛。第1代多产卵于稻秧叶片表面距叶尖约3~6厘米处,但也能产卵在稻叶背面。第2代卵多产於叶鞘离地面约3厘米附近。第 3代卵多产于晚稻叶鞘外侧。一只雌蛾能产卵2~3块,多者达10馀块,一般平均5~6块,共200~700粒。 二化螟以幼虫越冬,主要在稻内。越冬期如遇浸水则易死亡,二化螟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纬度而异,第 1代区在北纬36°~32°间,第2~4代区在北纬32°~26°间,第4代区在北纬26°~20°间,第5代区在北纬20°以内。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 1代。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贵州每年发生2~4代,中国最南的海南岛每年发生5代。除纬度以外,海拔高度也影响发生代数。自从水稻种植改革以後,由於单季稻变成多季交错播种,相应给二化螟提供了生活有利的充足食料,发生代数与数量均有变化。由於采取各种措施、使用药剂、实行农业防治,已能控制螟害。
  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措施
  ①提倡栽培避螟。结合目前种植业结构调整,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连片种植,减少插花田和混栽田;在纯单季稻区可适当推迟单季晚稻播种时间,避过一代二化螟产卵高峰。
  ②及时灌水杀蛹和清理越冬稻草,降低虫源基数。对种植单季晚稻或做连晚秧田的春花田、冬闲田,在一代二化螟蛾始盛期前,及时翻耕灌水,消灭越冬幼虫和蛹。在二化螟成虫羽化前处理完越冬稻草,以消灭越冬虫源。
  化学防治策略与措施
  ①防治策略是“狠治水稻前期,重视水稻后期”。狠治水稻前期:即在水稻秧田和本田分蘖末期以前用药狠治,压低下代螟虫基数,减轻螟虫对水稻后期的为害和防治压力,为策略防治。重视水稻后期:螟虫对水稻后期的为害,可造成水稻产量损失,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但此时防治难度较大,可选择的农药较少且防治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此时螟虫防治应以保产为目的,进行达标防治。
  ②化学防治措施。二化螟化学防治的药剂选择原则是:在全省停止使用杀虫双(含杀虫单)和杀虫双(含杀虫单)混配制剂;在二化螟对三唑磷尚未产生抗性或抗性程度较低的浙江中部和北部地区推广使用高含量的三唑磷或三唑磷的混配剂;在三唑磷高抗地区推广使用5%锐劲特悬浮剂或其混配制剂。具体措施如下:
  秧田期防治:主要是做到带药下田,在稻苗移栽前3天,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50毫升兑水喷雾,可控制本田前期的二化螟为害。
  本田期防治:在分蘖期,当二化螟孵化高峰后5-7天,亩有枯鞘团100个或枯鞘率达1-1.5%时;或在破口期株害率达0.1%时,应进行药剂防治。我省南部稻区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30-40毫升,于二化螟2-3龄高峰期使用,除特大发生外,用一次药即可。其它地区选用40%稻康乳油50毫升/亩,或30%扑虫特乳油65-70毫升/亩,或20%虫无影 强无螟 乳油50-60毫升,或50%稻螟清(唑·敌)乳油80-100毫升/亩,在二化螟1-2龄高峰期用药,发生严重时5-7天后再用药一次;也可选用18%虫杀手水剂350-400毫升/亩,或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50-60克/亩,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用药,发生严重时过5-7天再用药一次;还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每亩用量30-40毫升进行防治。
  上述药剂喷雾后必须保持田间有3-5厘米水层4-5天,以保证防治效果的充分发挥。锐劲特对虾蟹和蜜蜂高毒,虫杀手和精虫杀手对家蚕高毒,在使用时注意安全。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