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茄子灰霉病
    概述:
  茄子灰霉病(eggplant grey rot)在每年的3~5月间易暴发流行。
  症状特点:
  茄子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灰霉病。苗期发病先从幼苗子叶和下部真叶开始。子叶染病后开始褪绿发黄,逐渐变褐枯死,并可扩展到幼茎,幼茎缢缩变细,折断枯死。真叶染病后出现半圆形淡褐色轮纹斑,后期叶片和茎秆均可长出灰霉,致闰部腐烂。成株期染病,叶缘处出现水浸状病斑,逐渐变褐,形成椭圆或近圆形浅黄色轮纹斑 ,密生灰霉层,病斑相连常致整叶枯死。茎秆和叶柄染病也可产生褐色病斑。湿度大时可长出灰霉。果实染病,幼果果蒂周围局部先产生水浸状褐色病斑,逐渐扩大后呈暗褐色,凹陷腐烂,表面产生不规则轮状灰色霉层。该病致病菌为灰葡萄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病部产生的灰霉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在条件恶化后可生产菌核。
  发病特点:
  该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菌丝体,菌丝体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靠气流即农事操作技术传播蔓延。分生孢子在凋萎的花瓣和花托等处腐生,然后侵染花、果实和叶片。从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再靠气流或农事操作而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
  灰霉病是高湿型病害。相对湿度达80%以上时开始发病,达90%以上时有利该病的发生,相对湿度达60%-70%时,不利于病害的发生。该病发生的温度范围为7-30℃,以20-25℃最为适宜。当温度为20-25℃时,连续阴雨,灰霉病就严重发生。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气温偏低,保护地通风不良,或连作多年的老温室,种植密度过大,管理差,有机肥偏少,氮肥偏多,氮、磷、钾比例失调等都有利于灰霉病的发生。
  防治方法:
  (1)生态防治法。这是控制大棚茄子灰霉病的有效途径。采用地膜全膜覆盖,使用大棚无滴膜,切忌大棚内只盖畦面,不盖畦沟。其次是结合变温管理,加强通风,当晴天上午棚温升到33℃时开始放风,中午和下午继续放风,保持棚温22~25℃,湿度降到70%以下。当棚温降到20℃时关闭大棚,使大棚夜间温度保持在15~17℃,阴天打开两门通气。这样上午控温,下午控湿,形成不利于灰霉病发生的环境。
  (2)实践证明,在发病初期摘除病花瓣、病果、病叶,集中深埋,防效可达85%以上,效果极为显著。
  (3)药剂防治法。1、定植前用万霉灵1000倍液喷洒定植苗,达到无病苗下田。2、沾花时,在配制好的2.4-D药水中加入0.1%的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沾花或涂抹。3、大棚茄子在发病初期或阴雨连绵的天气条件下,可以用45%百菌清烟熏剂熏烟,每亩200~250克,在傍晚进行,次日通风,每隔7天一次。4、发病初期开始喷洒药剂防治:在早春多雨天气保护地内提倡使用45%乙熏灵,每亩250克,或50%百菌清粉尘剂每亩 1000克。每周一次,连续使用2~3次。还可选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或40%施佳乐悬浮剂800倍,或65%腐霉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或40%嘧霉胺可湿性粉剂600倍,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或50%苯菌灵粉剂15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每7~10天用药一次,连续3~4次。
  因灰霉病容易产生抗药性,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尽量采用农业措施防治,控制用药量和用药次数。农药必须轮换施用和混配施用,以利于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效,减轻损失。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