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豇豆白粉病
    概述:
  豇豆白粉病 (Cowpeapowdery mildew )豆类蔬菜较常见且为害较重的一种病害,我国南北菜区均普遍分布,病害流行季节,可造成植株中下部叶片大量发病而枯死,引起产量和产品质量较大的损失。
  症状特点:
  菜豆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菌丝体生于叶两面、叶柄和茎上,一般子囊果成熟时,菌丝体才逐渐消失,初发病时先在叶片上产生近圆形粉状白霉,后融合成粉状斑,严重时布满全叶,致叶片枯死或脱落。
  病原:
  豇豆白粉病的病原是蓼白粉菌(Erysiphe polygoni DC.),属于子囊菌的真菌。它的有性世代产生扁球形、黑褐色的闭囊壳,表面有菌丝状的附属丝。无性世代Oidium sp.的分生孢子梗短棒状,在其上产生成串的分生孢子,顶部的是最早形成的,分生孢子单胞,无色、长卵圆形14~17微米。
  发病特点:
  病菌的寄主范围较广,除可侵染多种豆科植物外,还可侵染甘蓝、芹菜、油菜、芥菜和番茄等,以及多种其它草本植物。白粉菌是一类活物营养的寄生菌,它不能在病残体上腐生。在我国北方主要靠闭囊壳越冬,但在我省一般不产生抗逆性强的闭囊壳世代,它的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其它寄主作物或杂草染病后长出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容易从孢子梗上脱落,通过气流传播,条件适宜时萌发,从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后,菌丝在表皮营外寄生并不断蔓延,再长出新的分生孢子,传播后可多次进行再侵染。白粉菌是一类很耐干旱的真菌。一般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多雨都易诱发病害严重,而对白粉病,多雨反倒会抑制病害的发展。虽然如此,潮湿的天气和郁闭的生态条件,仍然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植株受干旱影响,尤其是土壤缺水,会降低对白粉病的抗性。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风透光状况不良;施氮肥过多;管理粗放等都有利于白粉病发生。
  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控病措施 主要是注意搞好田间通风降湿和增加透光;天旱时要及时浇水防止植株因缺水降低抗性;开花结荚后及时追肥,但勿过量施氮肥,可适当增施磷钾肥,防止植株早衰。
  (3)及早喷药控博。于抽蔓或开花结荚初期发病前喷药预防,最迟于见病时喷药控病,以保果为重点。可选喷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000~1500倍液,或30%氧氯化铜+65%代森锰锌(1∶l,即混即喷),或80%炭疽福美可湿粉500倍液,或农抗120水剂2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粉1 000倍液,20%三唑铜乳油2000倍液、6%乐必耕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2~3次或更多,隔7~15天1次。采收前7天停止用药。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