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大白菜病毒病
    概述:
  大白菜病毒病是大白菜的一大病害,也是十字花科蔬菜的重要病害。
  症状特点:
  大白菜病毒病又称“孤丁病”、“抽疯”等,白菜6叶期以前最易染病。苗期染病,心叶出现明脉,并沿叶脉褪绿,出现花叶,叶片皱缩不平。有的叶脉有褪色斑或条斑。成株期染病,叶主脉扭曲,叶片皱缩不平,黄绿相间,植株明显矮化,叶脉上也有坏死斑,根系不发达,剖切病根呈黄褐色,严重时不能结球。
  病原:
  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病毒病主要有芜菁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烟草花叶病毒。芫菁花叶病毒(Tumv) 失毒温度55~60℃10分钟,经蚜虫传播。黄瓜花叶病毒(CMV)病毒颗粒球状,钝化温度60~70℃10分钟,经蚜虫等传播。烟草花叶病毒,磨擦接触传播。
  发病特点:
  病毒病在窖白菜、甘蓝、萝卜越冬菠菜上越冬。春季由蚜虫或接触传播到蔬菜上,再传到夏季十字花科蔬菜、到秋大白菜上。大白菜病毒病也称“旱孤订,可见干旱、高温是适宜病毒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因此,土温高、土壤湿度低、播种早的白菜染病早,发病重。多种十字花科蔬菜领作,因互相传染发病严重。
  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当露地没有白菜和其他寄主生长时,窖藏的白菜及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以及它们的种株上可以有病毒继续存在,成为第二年春暖花开季节菜田的初侵染来源。有温室及塑料大棚的地区,则成为病毒随越冬寄主循环传播的初侵染来源。四季常青的南方地区,病毒不存在越冬问题,一年四季循环侵染。
  病毒由一种蔬菜传播到另一种蔬菜,有翅蚜起决定作用。从有效防治角度出发,特别要注意有翅蚜发生量和迁飞时间的早晚。对收获前的白菜叶球取样解剖,会发现凡是病毒株多数在南、东南、西南三个方位有夹层坏死点。而在其他方位的夹层坏死点就少的多,这足以说明蚜虫与病毒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 一般说,高筒型白菜较抗(耐)病。
  (2)隔蚜育苗。大白菜有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育苗方式。对青苗移栽选择做畦地块时,尽量避开十字花科作物栽种的地块,因为尽管植株上未发现蚜虫的存在。采取的措施或是重新整地作畦,或是喷杀蚜效果好的药剂于地面,防除蚜虫后再播种育苗。
  (3)冷纱覆盖育苗。育苗的畦块,播种后立即用40-45筛目的白色尼龙纱或塑料纱网做成小拱棚进行覆盖,使蚜虫不能钻进去。另外,白色是蚜虫不喜欢的颜色。所以有忌避性。同时,用纱网罩起的小空间,可比暴露地块晚播1-3天。
  (4)适时晚播。凡是抢早播种于立秋之前的,结合采取墩苗、靠苗的老措施,病毒病明显加重,病毒侵染的第一关过不好,后来多种病接二连三地发生,不可能获得丰产。
  (5)颗粒剂的使用。用炉灰、粘土等作载体,按100:1的比例使用1%的乐果粉或1%的灭蚜松调配均匀制成颗粒剂,粒径一般掌握在1.5-2毫米,在播种前3-5天按7.5 -10公斤/亩用量撒于田间1一2次,把残留的蚜虫驱杀一下。在播种后7叶期前,再撒2-4次,把迁飞的蚜虫驱杀一些,以争取驱杀蚜虫的最佳效果。如果配合施炉灰改变地表黄土的颜色,蚜量可减少。在此需要强调一点,大白菜七叶期前,是感染病毒的关键时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力求病毒的最小感染量。
  (6)目前常用防治病毒病的化学制剂有以下三种:(1)毒克星,又名病毒A或20%盐酸吗啉胍铜可湿性粉剂。可用来防治番茄、辣椒等多种花叶病毒病。浓度400~600倍液。每7天喷洒一次,连续3~4次。该剂在高浓度下易产生药害,一般不要低于300倍液为好。(2)15%植病灵,每亩用量60~120毫升,兑适量水喷雾,每7天一次共喷3~4次。(3)83增抗剂,是一种耐病毒诱导剂,也用于防治多种蔬菜病毒病,定植前、后喷洒,常量为每亩600~1000毫升,兑适量水喷雾。每7天一次,共3~4次,既有防病效果,还有促进早熟和增产作用。
  (7)选留无病种株用作种用的菜株,经历一个较长的贮存期,完全有选择无病株的余地,应认真注意选留种株。
  在此提供一个实用性的鉴别方法,菜用叶球或种用叶球,当除去最外层的几片叶后,对圆锥根上残留暴露的叶基痕迹进行观察(特别观察维管束断裂处),白嫩者是健康的,黄褐者是病株。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