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豆类豆天蛾
    概述:
  学名:Clanis bilineata tsingtauica Mel1鳞翅目,天蛾科。别名大豆天蛾。分布除西藏末见外,其他各省区均有发生。寄主:豇豆、大豆等豆科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食叶,严重时将全株叶片吃光,不能结荚。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0~45mm,翅展100~120mm。体、翅黄褐色,头及胸部有较细的暗褐色背线,腹部背面各节后缘有棕黑色横纹。前翅狭长,前缘近中央有较大的半圆形褐绿色斑,中室横脉处有一个淡白色小点,内横线及中横线不明显,外横线呈褐绿色波纹,沿R:有褐绿色纵带,近外缘呈扇形,顶角有一条暗褐色斜纹,将顶角分为二等分;后翅暗褐色,基部上方有超色斑。卵椭圆形,2~3mm,初产黄白色,后转褐色。老熟幼虫体长约90mm,黄绿色,体表密生黄色小突起。胸足橙褐色。腹部两侧各有7条向背后倾斜的黄白色条纹,臀背具尾角一个。蛹长约50mm,宽18mm,红褐色。头部口器明显突出,略呈钩状,喙与蛹体紧贴,末端露出。5~7腹节的气孔前方各有一气孔沟,当腹节活动时可因摩擦而微微发出声响;臀棘三角形,具许多粒状突起。本种的另一亚种为南方豆天蛾Clanis bilineata bilineata(Walker),分布于浙江、华南。前翅色深,一年只一代,仅发现取食豆科葛属及黎豆属植物。
  生活习性:
  在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年发生1代,湖北年发生2代,均以老熟幼虫在9~12cm土层越冬。翌春移动至表土层化蛹。一代发生区,一般在6月中旬化蛹,7月上旬为羽化盛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产卵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下旬为幼虫发生盛期,9月上旬幼虫老熟入土越冬。二代发生期,5月上中旬化蛹和羽化,第一代幼虫发生于5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发生于7月下旬至9月上旬;全年以8月中下旬为害最烈,9月中旬后老熟幼虫入土越冬。成虫飞翔力很强,但趋光性不强,喜在空旷而生长茂密的豆田产卵,一般散产于第3、4片豆叶背面,每叶l粒或多粒,每雌平均产卵350粒。卵期6~8天。幼虫共5龄。越冬后的老熟幼虫当表土温度达24℃左右时化蛹,蛹期10~15天。幼虫4龄前白天多藏于叶背,夜间取食(阴天则全日取食);4~5龄幼虫白天多在豆秆枝茎上为害,并常转株为害。
  防治方法:
  于3龄前幼虫期喷药处理,如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000倍液、21%灭杀毙(增效氰·马乳油)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效果。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