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手册——豆蛱斑螟
    概述:
  学名: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 鳞翅目,螟蛾科。别名豆荚螟、豇豆荚螟、大豆荚螟、洋槐螟蛾、槐螟蛾。分布: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寄主:大豆、豇豆、豌豆、菜豆、扁豆、绿豆等豆科作物。
  为害特点:
  幼虫蛀荚,影响产量和质量。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0~12mm,翅展20~24mm。头部、胸部褐黄色,前翅褐黄,沿翅前缘有一条白色纹,前翅中室内侧有棕红金黄宽带的横线;后翅灰白,有色泽较深的边缘。卵椭圆形,长约0.5mm,卵表面密布不规则网状纹,初产乳白色,后转红黄色。幼虫共5龄,各龄体长为0.6~2,2~6,6~9,9~13及14~18mm。初为黄色,后转绿色,老熟后背面紫红色,前胸背板近前缘中央有“人”字形黑斑,其两侧各有黑斑1个,后缘中央有小黑斑2个。气门黑色,腹足趾钩为双序环。蛹长9~10mm,黄褐色,臀刺6根。
  生活习性:
  本种主要为害大豆—(黄豆),仅在部分地区部分时间在菜田为害。在广东年发生7代,无明显越冬现象。4~5月为害大豆,6~9月为害证豆及豆科绿肥,10~11月又为害秋播大豆。一般于秋季,尤其是干旱的条件下,发生数量多,为害较重。成虫夜出,卵产于花瓣或嫩荚上,散产或几粒一起,每雌可产80~90粒。幼虫孵化后,先在荚上吐丝做一丝囊,然后蛀入荚内,咬食种子。老熟幼虫落地在表土中作茧化蛹。卵期3~6天,幼虫期9~12天,成虫寿命6~7天。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荚,并摘除被害的卷叶和豆荚,以减少虫源;
  (2)在豆田架设黑光灯,诱杀成虫;
  (3)药剂防治:采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4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3000倍液,从现蕾开始,每隔10天喷蕾、花1次,可控制为害,如需兼治其它害虫,则应全面喷药。
 
 
 
 
   版权所有: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联系电话:0434-6283182  E-mail:jlipp@cjaas.com
   技术支持: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服务中心网络与多媒体信息部
   ICP备份编号:吉ICP备 号